查看: 121|回复: 0

鲇川哲也论——破解不在场证明的诡计大师

  • 打卡总天数:3

积分成就

用户组:管理员

书币:132856

推理币:779903

发表于 前天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屏幕截图 2025-07-31 191529_副本.jpg


现代推理小说自受到社会派崛起带来的现实主义洗礼以来,与一二十年前被称为侦探小说时代的作品相比,风格已经彻底改变。不仅如此,近年来作品的扩散与多样化现象愈发显著,各种倾向的作品层出不穷,令人不禁感叹推理小说正迎来百花缭乱的黄金时代。
诚然,推理小说被广义解读并渗透到一般现代小说范畴,这无疑是其获得大量读者、扩大推理小说受众群体的事实。从带来今日繁荣的角度来看,这固然是值得欣喜的现象;但另一方面,就连单纯的风俗推理小说和犯罪小说都能堂而皇之地被称为推理小说,推理小说原本的特质 —— 本格作品已不再是主流,尤其是名侦探登场、充满诡计与浪漫气息的解谜作品更是几乎销声匿迹。
然而,创作这类 "谁是凶手"(whodunit)作品的作家并非完全消失。仍有几位珍贵的作家逆时代潮流而动,坚守本格派的阵地,长期活跃在创作一线。鲇川哲也无疑可算作此类稀有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出道与创作生涯

先生的出道时间是在战后不久。从二战结束后的昭和二十年(1945 年)到昭和二十三四(1948-1949)年前后,除了已故的大坪砂男和香山滋之外,以岛田一男、高木彬光、山田风太郎等所谓的 "战后派五人男" 为代表,日影丈吉、土屋隆夫、川岛郁夫(现名藤村正太)等一批实力派作家纷纷崭露头角。先生也与这些作家几乎同时期出道,因此可以说他的创作生涯相当悠久。
根据中岛河太郎编纂的年表,先生的处女作是发表于《lock》(ロック)昭和二十三年(1948 年)一月号的《月魄》,署名那珂川透。同年他还应征了该杂志举办的悬赏征文,以蔷薇小路棘麿为笔名的《蛇与猪》(8 月号刊载)获得一等奖。昭和二十四年(1949 年),他又以中川淳一名义发表了《地虫》(《别册宝石》12 月号)。次年昭和二十五年(1950 年),以中川透名义应征《宝石》"百万日元竞赛" 的《佩特罗夫事件》(《别册宝石》4 月号)获得二等奖。
此外,他还使用过青井久利、Q・comeback・Green(Q・カムバア・グリーン)、江川兰子等笔名,算起来在最终确定使用鲇川哲也这一笔名之前,他总共使用过八个笔名。关于推理作家的笔名,玉井一二三曾在《幻影城》连载的《侦探作家别名考》中详细探讨过,像先生这样在新锐时期频繁更换笔名的作家并不多见,类似的例子大概只有都筑道夫了。
先生在昭和五十年(1975 年)七月由立风书房出版的《长篇推理小说全集》第一卷《黑色皮箱》卷末的创作笔记中写道:"正如大家所知,落语家从开场到二目、真打,每晋升一次就会更改艺名,同样,处于低迷时期的我也频繁更换笔名。" 他还谦虚地表示:"频繁改名往往会被认为是因为作品毫无起色而想换个运气,但其实并非如此。当时我认为自己只是无名新人,笔名无关紧要。"
我至今仍清楚记得当初阅读先生的《lock》入选作品《蛇与猪》时受到的强烈震撼。那是我在名古屋旧制中学读五年级的时候,"蔷薇小路棘麿" 这个听起来像京都堂上华族的奇特笔名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作品本身更让我震撼不已。
这部作品以南国山间盆地的农村为舞台,巧妙融入了战后初期的风情,利用农民为防止野猪糟蹋稻谷而在田里点的石油灯作为破案线索的构思非常有趣。这是一篇精心设计不在场证明诡计、深受推理迷喜爱的本格短篇,从中已能窥见后来成为侦探文坛首屈一指的诡计大师的才华。
不过,我很久以后才知道蔷薇小路棘麿与鲇川哲也是同一人,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他是仅凭《lock》杂志的一篇悬赏入选作就销声匿迹的可惜天才作家。
说到悬赏征文,我还记得先生的首部长篇《佩特罗夫事件》在 “百万日元竞赛” A 组(长篇部门)发表时,我立刻就阅读了刊登入选作品的《别册宝石》杂志(预选通过的十二篇作品分为两册刊载)。尽管先生称这部长篇是 “习作”,但它能获得二等奖,在先生众多长篇中绝非逊色之作,无疑是一部充满野心与热情的作品。
根据前述创作笔记,长期居住在满洲直至二战结束的先生,因患肋膜炎疗养期间,重读克劳夫兹的《桶子》(The Cask)后,偶然躺在榻榻米上翻阅满铁时刻表时,突然灵光一现想到了核心诡计。
据说他在昭和十八九年(1943-1944 年)曾一度完成这部长篇,但正如先生自己回忆的那样,这是受《桶子》启发而创作的,因此模仿《桶子》 将书名定为以 P 开头的 "佩特罗夫"(Petrov),用四字片假名、六字罗马音表示。然而,这份手稿在战后的混乱中丢失,战后他凭记忆重写,才再次投稿应征 "百万日元竞赛"。
故事发生在旅顺线沿线一个名为夏家河子的海滨小村。村里一位名叫佩特罗夫的白俄罗斯人在书房被枪杀,这是先生创造的名侦探鬼贯警部的首次登场。在沙河口署任职的鬼贯因精通俄语而被署长指派负责这起杀人案的调查。
先生塑造鬼贯警部这样的侦探主角,或许是受到了克劳夫兹笔下的法兰奇警部的影响。据说鬼贯警部是以哈尔滨警察厅实际存在的搜查课长为原型,取名自江户时代俳人上岛鬼贯。简单描述他的外貌:一位具有胆汁质的沉稳中年绅士,下巴结实,从骨相学来看,性格相当坚韧。因此,他擅长脚踏实地、细致入微的搜查,尤其在破解看似完美的凶手不在场证明方面,堪称经验丰富的老手。在《佩特罗夫事件》中,鬼贯充分展现了他的本领,挑战三位嫌疑人 —— 被害者外甥坚不可摧的不在场证明。调查一波三折,尽管多次逮捕嫌疑人失败,鬼贯却毫不气馁,最终直面真凶的嘲讽并赢得胜利,这正是这部作品最大的魅力所在。
以江户川乱步为首的 "百万日元竞赛" 评审委员们,无疑高度评价了这部前所未有的克劳夫兹式的本格推理小说。后来江户川乱步也盛赞先生是 "时刻表诡计" 的高手,《佩特罗夫》作为此类破解不在场证明作品的先驱,以及鬼贯警部系列的首部长篇,无疑是谈论先生成就时不可忽视的代表作之一。顺便一提,"百万日元竞赛" 长篇部门的获奖者中,一等奖是远藤桂子的《涡潮》,三等奖是岛久平的《玻璃之家》。

不遇时期与创作坚持

先生(当时的笔名为中川透)作为本格派难得一见的‘大型新人’,按理说应该备受瞩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至少在《宝石》杂志方面,此后六年多的时间里,先生作为作家一直处于怀才不遇的境地。这是因为该杂志发生了悬赏征文奖金拖欠纠纷,给先生带来了麻烦。战后创刊的《宝石》作为唯一的侦探小说专业杂志,对推理界贡献巨大,但同时也存在拖欠稿费和悬赏征文奖金等应受批评的问题,可以说功过参半。失去在当时堪称专业作家主场的《宝石》杂志的发表平台,对先生而言无疑是重大打击。尽管如此,他并未气馁,而是在《侦探俱乐部》《侦探实话》等不太起眼的专业杂志上发表短篇,还加入了以狩久为中心的 "密室会" 东京小组,为该会的会刊《密室》撰写实验性作品,寻找创作热情的出口。
我与先生相识正是在那段时期。关于 "密室会" 东京小组的活动情况,我计划在狩久的章节中详述,先生经常出席该会活动,因此我作为嘉宾也自然与他相识。我记忆中的先生当时还不戴眼镜,总是穿着夹克衫,风格随意,给人感觉不像作家,更像年轻工程师。我手头还保留着当时的几本《密室》杂志,第十期上先生除了发表评论《克劳夫兹式的叹息》外,还以宇田川兰子为笔名发表了 "匿名作家挑战侦探小说"——《咒缚再现》的挑战篇(一百页,解答篇刊登于下月号)。第十三期策划的东西对抗合作竞赛中,他加入东侧创作组,与狩久、藤雪夫(即前述 "百万日元竞赛" 一等奖获得者远藤桂子)共同创作连载《[color=rgba(0, 0, 0, 0.9)]朱庇特杀人事件》,每人分担二十页(西侧由宫原龙雄、须田力太郎、山泽晴雄负责,发表《蜈蚣小路》)。先生对侦探小说的炽热热情,让他即使在没有稿费的油印同人杂志上也笔耕不辍,对此我由衷敬佩。
其实在与先生相识前,我就对他的身份充满好奇,因为在当时的新锐作家中,只有他不愿公开出生日期和经历。这种神秘主义让他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倒也十分符合侦探作家的身份。甚至有传言说满洲时期的先生是特务机关成员,虽然毫无根据,却传得有模有样。因此我原以为他会是眼神锐利、气势豪放的类型,见面后才发现完全相反。先生为人极其认真,说话声音轻柔得近乎女性化,是位温文尔雅的绅士。这也难怪,听说他作为作家却对烟酒毫无兴趣,连赌博也不沾,唯一的爱好是欣赏古典音乐唱片。
不过,《宝石》昭和三十六年(1961 年)十二月号《某作家的周遭——鲇川哲也篇》中相当详细地介绍了他的生平经历,参考这些内容可以大致勾勒出他的轮廓:先生本名中川透,大正四年(1915 年)生于东京。小学三年级时随在满铁工作的父亲移居满洲,从大连小学毕业后进入札兰屯中学。据他说,从中学二三年级开始爱上江户川乱步的作品。高中也在满洲就读。征兵检查前患肋膜炎,因此免服兵役。据说这一时期他还以佐佐木淳子的女性名字应征《妇人画报》的朗读文学征集并获得一等奖,《佩特罗夫事件》的初稿大概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长篇中对满洲风物的精准描写,无疑得益于他长期在满洲生活的经历。战后回国后,他因患肺结核在疏散地的山中居家疗养,期间撰写了《地虫》(《别册宝石》昭和二十四年十二月号)和后文将要提到的代表作长篇《黑色皮箱》的初稿。向《lock》《宝石》等杂志的悬赏征文投稿也都是在这段疗养期间。

创作成熟与作品特色

暂且不论这些,远离核心杂志《宝石》、只能在商业杂志《侦探俱乐部》《侦探实话》发表作品的先生,创作欲望丝毫未减,这段时期依然创作了许多佳作,尤其是为《侦探实话》撰写的中短篇,多是倾注全力之作。该杂志的编辑山田信治很早就发现了先生的才华,比任何人都更欣赏他的实力,先生想必也想回应这份期待。以中川透名义发表的《红色密室》(昭和二十九年九月号)和《绯纹谷事件》(昭和三十年十二月号)等,堪称这一时期展现他创作面貌的杰出作品。
尤其是《红色密室》,是先生首次挑战密室诡计的划时代短篇。该作品不依赖机械手法,而是巧妙利用心理盲点,创意独特,发表后便成为话题作,广受好评。它曾被提名为昭和三十年度日本侦探作家俱乐部奖(现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的最有力候选,足以证明其价值。虽然最终未能获奖,但至今仍是他评价最高的短篇之一。从诡计分类上来说,该作属于 "逆密室" 类型,我阅读时,不禁联想到迪克森・卡尔的《魔术灯谋杀案》(The Magic Lantern Murders),心中涌起难以抑制的兴奋。
当然,先生创作的真正巅峰在于处理克劳夫兹式不在场证明诡计的作品。如前所述,先生被誉为破解不在场证明第一人,而以《红色密室》为开端的挑战密室诡计的一系列作品,同样充分展现了他的真正价值。
关于《红色密室》,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提及 —— 与鬼贯警部一样深受鲇川迷喜爱的名侦探星影龙三,正是在这部作品中首次登场。
星影龙三的角色魅力在于其性格与朴实的鬼贯警部形成鲜明对比,几乎截然相反。他的职业是贸易商,穿着考究的纯毛粗花呢西装,系着西阵织领带,胸前口袋总是露出白丝手帕,上衣领口插着温室栽培的香豌豆,是个以浮夸为卖点的风度翩翩的美男子。他还喜欢在 "石楠木" 烟斗中装填格兰杰切片烟草,用朗森打火机点燃,然后悠然自得地开始推理,是典型的安乐椅型侦探。为了与不在场证明破解类作品区分开来,先生无疑是为密室诡计类作品量身打造了这样个性鲜明的侦探角色。此后,他还创作了《白色密室》(《宝石》昭和三十三年一月号)、《蓝色密室》(同昭和三十六年五月号)等同系列短篇,星影龙三在这些作品中均有活跃表现,充分展现了名侦探的风采。
从昭和二十六年(1951 年)到三十年(1955 年)左右,先生一直使用本名中川透发表作品,直到昭和三十一年(1956 年)才再次更改笔名。当年,讲谈社策划出版 "现役侦探作家全动员的原创长篇侦探小说全集",并将最终卷命名为 "第十三把椅子",广泛征集新人长篇作品。先生首次使用 "鲇川哲也" 这一笔名应征,其作品《黑色皮箱》出色地获奖。
再次引用先生的创作笔记(深感抱歉),据他所述,创作这部长篇的契机是读了横沟正史的《蝴蝶杀人事件》受到启发。他说自己在反复思考 A、B 两点间的火柴盒往返问题时,突然想到了核心诡计。正如《蝴蝶杀人事件》一样,《黑色皮箱》在尸体移动诡计的设计上也极为精巧。
故事以汐留站小件行李中的黑色皮箱发现男性腐烂尸体为开端,真凶利用共犯,将两个相同的 XZ 行李箱在东京与九州之间往返运送,以此欺骗调查当局。从满洲回国后任职于警视厅搜查一课的鬼贯警部,因个人原因参与此案调查,随着调查深入,行李箱之谜愈发错综复杂,而锁定的嫌疑人又有着完美的不在场证明,令调查陷入僵局。但鬼贯凭借其天生的毅力坚持不懈,最终识破了犯人的诡计。
这部作品结构缜密,复杂谜团的逐步解开过程精彩纷呈,堪称先生代表作中的巅峰之作,这绝非过誉。更令人惊讶的是,如前所述,先生在疏散地的山中写完这部长篇(继《佩特罗夫事件》之后),竟在没有发表渠道的情况下将其束之高阁达五六年之久。即便如此,他当时使用的 "鲇川哲也" 这一笔名(据说源自原计划用作书中人物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作品也具有纪念意义。
无论如何,以《黑色皮箱》获 "第十三把椅子" 奖为转折点,先生摆脱了此前的低迷状态。他接连发表了《紫丁香庄园事件》(《侦探实话》昭和三十一年九月号~三十二年十二月号)、《黑色天鹅》(《宝石》昭和三十四年七~十二月号)、《憎恶的化石》(讲谈社三十四年十一月)、《白色恐怖》(桃源社三十四年十二月)等长篇作品。其中,《黑色天鹅》与《憎恶的化石》荣获昭和三十五年度(1960 年)第十三届日本侦探作家俱乐部奖。虽然《红色密室》惜败,但自出道十三年来(若论艰苦奋斗则长达十年),始终坚守本格推理创作的先生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说到回报,对长期远离《宝石》杂志的先生而言,能在该杂志连载《黑色天鹅》本身想必就感慨万千。
昭和三十二年(1957 年),担任 "第十三把椅子" 评审委员的江户川乱步着手重振经营不善的《宝石》杂志,而他首先约稿的作家便是先生,这无疑是理所当然的起用。
这两部获奖作品均为 "鬼贯警部系列",共同点在于都巧妙运用了先生擅长的时刻表诡计,是精心设计的 "破解不在场证明" 力作。但与以往作品相比,这些长篇在小说性上更具厚重感,除了保持原有风格的逻辑构建外,对登场人物性格的刻画更加细腻,让读者感受到旅行乐趣的场景描写也更胜一筹。
江户川乱步在东都书房出版的推理小说大系《鲇川哲也・日影丈吉・土屋隆夫集》(昭和三十五年十月刊)的解说中写道:"鲇川君以长篇《黑色天鹅》和《憎恶的化石》获得日本侦探作家俱乐部奖,我从这两部作品中感受到鲇川君在小说创作上的进一步突破。除了情节推进外,还加入了类似搜查旅行记的现实描写。这正是追随鲇川君所敬爱的克劳夫兹的旅情推理小说之路。" 这无疑是切中要害的恰当评价。
此外,先生在《黑色天鹅》中以劳动争议和新兴宗教为背景,在昭和三十六年(1961 年)六月东都书房出版的《人称之为情死》中以贪污问题为背景,尝试选择富有社会性的现实素材作为事件背景,进行脱离过去框架的新本格野心实验。这些作品展示了先生作为作家的广阔视野,而风格迥异的异色长篇《鞭笞死者》(《宝石》昭和三十九年一~五月号)也同样展现了他的才华。这部作品将当今推理文坛戏谑化,以真实推理作家为原型塑造事件相关人物,这一点颇为有趣。对于向来以严肃著称的先生而言,能展现出如此稚气的一面,实在令人莞尔。
如此多才多艺、能驾驭各种风格的先生,不仅长篇创作如此,短篇亦然。除了擅长的时刻表和列车诡计佳作如《二之宫殉情》(《宝石》昭和三十三年十月号)、《急行出云》(同三十五年八月号)、《下行 "初雁"》(《小说中央公论》同三十七年一月号)外,其他不在场证明破解作品如《五只钟表》(《宝石》同三十二年八月号)、《金鱼的梦话》(《ALL 读物》同三十四年五月号)等也精心设计了小道具诡计,还有《啊,世间如梦》(《别册小说新潮》昭和三十六年十月号)、《人贩子伊平治》(《ALL 读物》同三十七年五月号)等接近普通小说的推理作品。
自出道以来,先生是文坛中少有的不喜交际、真正独来独往的作家。因此,有些人误以为他性格孤僻乖戾,但这实在是天大的误解。或许这样说对年近六旬的长者颇为失礼,但我不禁认为,先生至今仍保持着我们早已失去的少年时代的纯粹,是一位真正的浪漫主义者。

原文作者/山村正夫(作家、评论家)



作者简介:

山村正夫(やまむら まさお,1931 年 3 月 15 日 —1999 年 11 月 19 日)是日本推理小说作家。生于大阪府,籍贯名古屋市。
进入名古屋市立东白壁寻常小学后,母亲便对他实施英才教育,要求他每天写一篇作文,积累的笔记多达 10 册左右。二年级时,因父亲担任 NHK 职员的工作调动,全家移居东京。在大井第一小学,他的作文广受好评,多次应征《少年俱乐部》的征文并获奖。之后考入东京都立多摩中学。
1944 年春,因军事疏散前往高知县高冈郡新居村,转入高知县立海南中学。初中二年级时,在酷暑中进行的严酷军事训练让他身体垮掉,休学一年。在此期间,他沉迷于结交的朋友家中的藏书,包括世界文学全集、大众文学全集、江户川乱步全集、侦探小说全集等。这段时间,他持续创作带有怪奇幻想色彩的短篇习作,还将冒险小说《骸骨岛》的稿纸整理成了册子。
战败后,经特例批准取消休学,他返回东京复学。由于东京都的居住限制,移居至爱知县名古屋市,转入爱知县立第一中学,与朋友共同发行同人志《玩具》。毕业于改制为新制高中的爱知县立旭丘高中,后又毕业于名古屋外国语专门学校英语科(现南山大学)。
17 岁在专门学校就读时创作的《二重密室之谜》,于次年 1949 年发表在推理小说杂志《宝石》上,由此出道。与此同时,他担任戏剧部部长,投身于学生戏剧活动。毕业后,1952 年前往东京,担任高木彬光的助手,同时为文京出版的月刊少年杂志《谭海》《侦探王》等撰写短篇作品。此外,他还成为剧团文学座的舞台技术研究生。此时,他成为侦探作家俱乐部中唯一的 20 多岁会员,得以亲近会长江户川乱步。
1953 年,师从作家丹羽文雄,学习纯文学。之后担任文学座的演出助手,1954 年退出该团。因文京出版倒闭,为筹集生活费,1957 年至 1962 年期间,他在内外时报社担任记者,先负责东京都内的警务采访,后常驻警视厅记者俱乐部,作为事件记者负责搜查第一课和搜查第三课的报道,在待命间隙坚持创作。此后,他作为专业作家,主要创作传奇推理小说,同时培养新人作家,在长达 51 年的作家生涯中始终活跃。
代表作有《汤殿山麓诅咒村》等。曾历任日本推理作家协会理事长、日本笔会理事等职。
由于早年出道,与众多作家有过交流,其回忆录《推理文坛战后史》全 4 卷成为研究推理小说历史的珍贵资料。
特长是将棋,拥有四段棋力。1999 年,因多脏器功能衰竭去世,享年 68 岁。
返回列表 发新主题 回复
小黑屋| 隐私政策| 侵权投诉| 数字千年版权法(DMCA)| 切换繁体 |捐助本站
copyright 2019-2023 推理罪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