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成就
用户组:管理员
书币:132856
推理币:779903
|
昭和二十二年(1947年)六月,以江户川乱步为中心的私人聚会“周六会”正式改组,成立“日本侦探作家俱乐部”。至昭和三十八年(1963年),该组织进一步发展为法人团体,即如今的“日本推理作家协会”。
曾经的联谊团体就此蜕变为职业组织,汇聚了众多杰出作家,奠定了坚实的财政基础,如今已成长为可与文艺家协会、笔会比肩的顶级文化团体。回想当年仅在宝石社一隅摆张桌子勉强办公的窘迫,今日的盛况恍如隔世。然而,另一方面,曾经那种和睦的家族氛围也令人不禁怀念。
在侦探作家俱乐部时期,关西地区曾另有一个 “关西侦探作家俱乐部”。会长为西田政治,书记长为香住春吾,干事为岛久平。这样说或许会让人以为存在东西分治的派系活动,但事实并非如此。该组织起源于 "关西侦探小说新人会",相当于侦探作家俱乐部的外围团体。横沟正史虽出身神户,但战前京都、阪神地区就有不少作家和爱好者,这些人希望成立仅限本地居民参加的组织,也不足为奇。
只是,不知为何,关西侦探作家俱乐部会员中本格推理迷居多,聚集了一批自称为 "鬼" 的人物。其著名会报《KTSC》(月刊)言辞犀利,月度评论更是尖锐,对于不佳作品往往批评得体无完肤。因此,与东京 —— 尤其是文学派作家之间难免产生些许摩擦。而香住春吾长期担任组织者和协调者,作为著名书记长的名声远播东京,可以说是这些 "鬼" 们的核心人物。
先生本名浦辻凉三郎,1909 年生于京都。他于战后不久踏入侦探文坛,处女作《"二十扇门" 为何悲伤》发表于 1948 年 5 月号《新侦探小说》。我与先生的名字早有渊源 —— 我的处女作《双重密室之谜》发表于 1949 年 2 月号《宝石》杂志,其实这篇原名《蜡人形》的小说,是应征该杂志 1948 年度第三届悬赏的投稿作品。但经编辑部特别安排,该作脱离悬赏评选,作为别册附录刊登。
另一方面,该悬赏最终无人当选,六篇佳作发表于 1949 年 5 月《别册宝石》,并举办读者投票新人竞赛,其中就包括先生的《加罗林海盆》。这个特别的标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加罗林海盆》惜败于竞赛,但先生凭借该作确立了新锐侦探作家的地位。此后,他开始在《宝石》及其他杂志上接连发表作品。
1951 年 10 月号《宝石》刊登的《奇怪的事件》,似乎灵感源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主人公是拉斯柯尔尼科夫式的大学生志村英。说到拉斯柯尔尼科夫,江户川乱步也曾以类似主题创作《心理测验》,而《奇怪的事件》中,志村企图杀害资产家伯父松木刚造侵吞遗产。他与恋人明美合谋,首先从不在场证明入手:预先录下自己的声音,让明美在公寓配合演戏,假装两人正在亲昵交谈。随后潜入伯父家,趁家政妇注射安眠药熟睡之际,勒死刚造并伪装成缢死,伪造遗书嫁祸为因病自杀。
前半部分的设定略显老套,不在场证明诡计也缺乏新意,但后半部分意外的情节发展、惊人真相与讽刺结局才是该作的真正意图,从中可感受到作者在情节设计上的创意与苦心。
1953 年 11 月号发表的《自杀的狗的故事》是盲眼侦探片目珍六系列之一,正如标题所示,"狗自杀了?" 这一奇特构想相当有趣。作为幽默推理作品,这种离奇的创意得到了巧妙运用。
某天夜里,阪急电铁线路上发生离奇事故:一只牧羊犬面对驶来的电车竟蹲坐不动,最终被碾成两段。故事开头介绍的这起不可能事件,无疑会激发读者好奇心。侦探片目从报纸社会版角落的报道中嗅到疑点,同时也对当晚洋画家高岛节哉坠崖自杀案产生怀疑。高岛从自家庭院悬崖坠入芦屋川身亡,但其爱犬阿尔在死后失踪。片目就此展现出名侦探风采,识破高岛实为他杀,并揪出真凶。
作者通过片目的推理,揭示了巧妙的杀人手法,尤其将犬类习性应用于概率犯罪的诡计设计十分精妙,结局令人惊叹。此外,犬只卧轨自杀之谜也有合理解释,双重解谜令人印象深刻。
先生是那种享受创作过程的作家。通读其系列作品,可明显感受到这种态度,与其说是职业作家,不如说更像以创作自娱的业余作家。在我认识的侦探作家中,飞鸟高亦是如此,两人风格有着奇妙的共通之处。如此想来,先生的寡作也就不难理解了。据中岛河太郎的作品列表,自 1948 年出道至 1953 年的六年间,他仅发表十七篇短篇,平均每年三篇的超慢节奏,可见其创作如同纺丝般精益求精。
尽管侦探小说对先生而言近乎副业,但他的正职是广播作家,当红编剧,甚至曾任广播作家协会关西支部长。尤其当年,他作为横山英太郎主演的《英太郎小胡子漫游记》《惊喜捕物帖》等热门广播剧的常规作家,每周忙于撰写广播剧本。因此,作为侦探作家的寡作,很大程度上也是受此客观因素影响。
我与先生长期未曾谋面,因分处东京与关西,但通过书信电话往来建立了相当亲密的关系,这得益于同人志《鬼》的牵线。1952 年,受高木彬光邀请,我加入该杂志,负责第七期以后的编辑工作,而先生是创刊以来的同人。关西成员还包括岛久平、天城一等人。
《鬼》是高举本格侦探小说拥护旗帜的杂志,志同道合者间有着强烈的连带感。整体而言,各位作家的侦探小说观存在较大分歧,并非全体同人团结一致,但当时我身为坚定的本格派,香住、岛、天城三位亦是铁杆本格党,彼此间有着强烈的同伴意识。尽管在年长我二十岁的先生眼中,我或许只是个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
先生在《鬼》上发表的随笔中,创刊号(1950 年 7 月)的《推理小说废止论》尤为有趣。恰逢木木高太郎提倡以 "推理小说" 取代 "侦探小说" 名称,引发激烈争论。木木高太郎的提议得到文学派作家支持,他们主张将艺术派推理称为 "推理小说",与本格作品区分,这自然遭到本格派作家的猛烈反击。
《鬼》创刊号中,高木彬光发表《何为推理小说》,严厉批判该名称的模糊性,先生亦呼应高木彬光,明确持否定立场:
"若推理小说如部分人士所言是侦探小说的革命,那它仍应属侦探小说范畴,不应叠床架屋使用双重名称。反之,若标榜其作风为非侦探小说,则应创造‘推理小说’这一新 genre(类型),而非借侦探小说之名。(中略)侦探小说无论本格、变格,皆应以侦探趣味为核心。仅凭些许相似便试图拉拢入己方阵营,无异于狐假虎威。我们无需借他人之名夸耀门面,‘侦探小说’这一名称承载着历史荣光,只要汉字使用不受法律限制,就绝无理由换掉这块老牌匾。为避免混乱与阴谋,应毅然废止 ' 推理小说 ' 这一字眼。"
这番强硬言论充分体现了先生作为本格派急先锋的立场。在推理小说术语已普及的今天听来或许像天方夜谭,但当年确实曾为此激烈论战。热爱侦探小说的现代年轻读者们,会如何看待这段过往呢?
因临时座谈会契机创刊的《鬼》杂志,进一步激化了本格派与文学派围绕 "侦探小说还是推理小说" 的对立,而 1952 年爆发的 "魔童子论战" 更是将此推向顶峰。这场论战发生在关西侦探作家俱乐部会报《KTSC》上,是大坪砂男与化名 "魔童子" 的匿名作者间的两轮交锋,与其说是论战,不如说是骂战。
起因是魔童子在《KTSC》第 49 期(1952 年 3 月发行)的 "暗中鬼话" 专栏中,批判当时的侦探作家俱乐部奖并发表毒舌评论,其中点名抨击俱乐部干事长大坪砂男。大坪砂男怒不可遏,立即在第 50 期发表如黑帮突袭般激烈的抗议文,引发针锋相对的论战。
我曾在《推理文坛战后史》中详述此事,此处从略。简言之,面对大坪砂男近乎战书的高压文章,魔童子以温和的关西腔从容反驳,寸步不让。
《KTSC》则将这场交锋比作东西对决的相扑赛场,配上戏谑前言:"这混蛋!大坪砂男破门而入。魔童子微笑起身。胜负究竟如何?嘿呀,来吧来吧。啊呀来吧...",自然成为侦探文坛的热门话题。毕竟大坪砂男对关西侦探作家俱乐部的公然挑衅,让我们这些旁观的年轻作家既紧张又兴奋。
不过,大坪砂男或许意识到失了风度,在读到魔童子的回应后,在第 51 期发表的反驳文态度软化,令我们略感意外。魔童子也见好就收,这场险些酿成东西决裂的论战意外平息。但面对大坪砂男对关西侦探作家俱乐部的公开批判,仅靠魔童子一人回击难以平息会员怒火,于是作为书记长的先生发表题为《KTSC 屈服于恐吓了吗》的正式反驳文,予以回击。
话说回来,这位匿名的魔童子究竟是何人?虽猜测是某位知名作家,但真实身份始终成谜。我们私下议论纷纷,魔童子却始终未露面,关西作家也守口如瓶,这场轰动侦探文坛的事件最终不了了之。
我数年前才从本人处得知真相:魔童子竟是山田风太郎与高木彬光(各执笔一次)!
这场看似东西作家对决的论战,实则是两位关东作家的隔空交锋。这反转着实令人震惊,堪称推理小说式的意外结局。原来高木、山田两位的原稿,竟是经先生 "翻译" 成关西腔的 —— 先生也真够坏的。
言归正传,据我所知,东京与关西的摩擦仅此一桩。尽管论战期间气氛紧张,但双方并未结下长期怨仇,大坪砂男与关西方面后来达成和解,不愧是成年人的处事方式。不仅如此,在大坪砂男的斡旋下,1954 年 11 月关西侦探作家俱乐部解散,重组为日本侦探作家俱乐部关西支部。西田政治从会长转任支部长,先生继续担任干事兼书记长,会报从《KTSC》更名为《KB (OF) MWJ》。
回到先生的创作业绩,同年他在《宝石》7 月号发表《开箱》。作为广播作家,他擅长喜剧风格的剧本,侦探小说方面,如前所述《自杀的狗的故事》等幽默作品也体现了其独特个性,《开箱》亦是该系列的佳作。
故事发生在 T 县 S 村,主人公是管理旧家宅邸的老夫妇喜作与阿岛。主人一家住在东京,好赌的喜作开始偷偷变卖土藏中保管的挂轴、铠甲等古董。起初只是一时兴起,逐渐胆大妄为,最终将仓库洗劫一空。前代主人已去世,学生儿子克巳并不清楚仓库藏品。正当他自以为安全无虞时,克巳却因阅读先代遗留的物品目录,计划返乡整理,这让喜作陷入恐慌。惊慌失措的喜作苦思冥想后,竟企图杀害克巳及其未婚妻美智子。
倒叙形式展开的故事中,最出色的是对老夫妇形象及温馨爱情的生动刻画。不愧是资深广播作家,喜作与阿岛的对口相声式对话极为精彩,让这对犯罪者反而透出单纯善良的可爱之处。美智子的机智使喜作的犯罪计划化为泡影,结局的失败因笨拙而更添一丝悲怆。
1955 年,先生发表《鲤鱼旗》(《宝石》5 月号),风格突变,转为严肃短篇。作品主题是对鲤鱼旗怀有莫名恐惧与厌恶的男子的潜在心理分析。对松尾信一而言,鲤鱼旗是禁忌,但妻子并不知情,坚持要为儿子满夫的端午节立旗。信一买回鲤鱼旗,却在挂杆时滑轮脱落,旗子当头落下 —— 信一瞬间面无人色,挣扎逃脱时从屋顶坠落身亡。临终前,信一向妻子坦白了童年经历;原来鲤鱼旗与他母亲离奇死亡的悲剧有关。
作者通过丈夫的告白以第一人称叙述,生动描绘了被丈夫冷落、病榻缠绵的薄命女子的境遇,其悲惨的母爱令人动容。为查明母亲死因,信一追溯童年记忆,最终触及可怕真相。鲤鱼旗与悲剧的巧妙结合,使其成为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
《开箱》与《鲤鱼旗》堪称先生的代表作,前者收录于 1955 年版《侦探小说杰作选》(岩谷书店),后者收录于 1956 年版同选(宝石社)。
我与先生的初次见面是在 1955 年 7 月。当时侦探作家俱乐部周六会每年举办两次犯人猜谜小说朗读会,先生受邀创作了 1955 年 10 月号《宝石》刊登的《间贯子之死》,并与岛久平一同上京出席 7 月的周六会。
先生在《KB (OF) MWJ》1955 年 8 月号《上京记》中回忆,大坪砂男与楠田匡介特地到东京站迎接这位关西稀客 —— 考虑到魔童子事件刚过去不久,实在令人意外。
我在 "Child" 餐厅见到先生时,不禁惊讶于他与想象中的反差:作为关西 "鬼" 们的核心、本格派急先锋,我原以为会是眼神锐利的激进派,实则头发稀疏、性格憨厚,说话温和,宛如大阪老店老板,毫无斗士气场。我仅见过他两次 —— 此次及后来侦探作家俱乐部改组为推理作家协会时,他作为书记长为支部问题西下协商 —— 每次都能感受到他温厚的人格魅力。
萩原光雄朗读的《间贯子之死》,是戏仿《金色夜叉》中间贯一的幽默推理杰作,讲述高利贷恶女被杀的故事。如同阿加莎・克里斯蒂《东方快车谋杀案》,七位嫌疑人全员参与犯罪却仅有一名真凶,这一构思巧妙,凶器的隐藏方式也堪称经典诡计。
然而,先生在此作之后便淡出侦探小说界。因自 1955 年起,他每周要为朝日放送、每日放送等创作五部剧本,繁忙得无暇顾及小说创作。直到二十年后,他才写下二百二十页的新作《吾助归家》,发表于《幻影城》昭和五十年(1975 年)十至十一月号。
这部作品以住在简陋小屋的老夫妇吾助与繁为中心,延续了《开箱》的温馨幽默推理风格。
吾助是日雇工人,繁以分拣废品为生,老夫妇的憨直生活充满魅力,关西腔的对口相声令人忍俊不禁。失业的吾助试图抢劫却失败,反被对方雇佣去殴打赛马庄家,不料卷入杀人事件。作品不仅设置了真凶的意外性,作为本格推理亦堪称佳作。
在如今几乎无人能写此类温情幽默推理的时代,更显珍贵。
原文作者/山村正夫(作家、评论家)
作者简介:
山村正夫(やまむら まさお,1931 年 3 月 15 日 —1999 年 11 月 19 日)是日本推理小说作家。生于大阪府,籍贯名古屋市。
进入名古屋市立东白壁寻常小学后,母亲便对他实施英才教育,要求他每天写一篇作文,积累的笔记多达 10 册左右。二年级时,因父亲担任 NHK 职员的工作调动,全家移居东京。在大井第一小学,他的作文广受好评,多次应征《少年俱乐部》的征文并获奖。之后考入东京都立多摩中学。
1944 年春,因军事疏散前往高知县高冈郡新居村,转入高知县立海南中学。初中二年级时,在酷暑中进行的严酷军事训练让他身体垮掉,休学一年。在此期间,他沉迷于结交的朋友家中的藏书,包括世界文学全集、大众文学全集、江户川乱步全集、侦探小说全集等。这段时间,他持续创作带有怪奇幻想色彩的短篇习作,还将冒险小说《骸骨岛》的稿纸整理成了册子。
战败后,经特例批准取消休学,他返回东京复学。由于东京都的居住限制,移居至爱知县名古屋市,转入爱知县立第一中学,与朋友共同发行同人志《玩具》。毕业于改制为新制高中的爱知县立旭丘高中,后又毕业于名古屋外国语专门学校英语科(现南山大学)。
17 岁在专门学校就读时创作的《二重密室之谜》,于次年 1949 年发表在推理小说杂志《宝石》上,由此出道。与此同时,他担任戏剧部部长,投身于学生戏剧活动。毕业后,1952 年前往东京,担任高木彬光的助手,同时为文京出版的月刊少年杂志《谭海》《侦探王》等撰写短篇作品。此外,他还成为剧团文学座的舞台技术研究生。此时,他成为侦探作家俱乐部中唯一的 20 多岁会员,得以亲近会长江户川乱步。
1953 年,师从作家丹羽文雄,学习纯文学。之后担任文学座的演出助手,1954 年退出该团。因文京出版倒闭,为筹集生活费,1957 年至 1962 年期间,他在内外时报社担任记者,先负责东京都内的警务采访,后常驻警视厅记者俱乐部,作为事件记者负责搜查第一课和搜查第三课的报道,在待命间隙坚持创作。此后,他作为专业作家,主要创作传奇推理小说,同时培养新人作家,在长达 51 年的作家生涯中始终活跃。
代表作有《汤殿山麓诅咒村》等。曾历任日本推理作家协会理事长、日本笔会理事等职。
由于早年出道,与众多作家有过交流,其回忆录《推理文坛战后史》全 4 卷成为研究推理小说历史的珍贵资料。
特长是将棋,拥有四段棋力。1999 年,因多脏器功能衰竭去世,享年 68 岁。 |
|